《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
回答于 2024-12-26 15:02
《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
回答于 2024-12-26 15:00
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政府先贴钱发工资,在问企业讨要,避免了官商勾结。 说实在我国劳动法罚款成本太低了,正因为如此企业才越来越放肆!
回答于 2024-12-26 14:58
问题是如果人家是注册了20多年的个体户,可不是普通法盲农民。哦不,是老板! 不检疫就能私自贩卖的话,以后病死的猪肉牛肉就会在你家娃的面前。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重中之重的,很多国家这种个体小贩是不能从事食品生产贩卖的,而从事食品工作的一旦食品安全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违法行为在处罚的同时、是终身禁入...
回答于 2024-12-26 14:55
缓刑期能否去外地,通常取决于具体的法律规定和缓刑的条件。在许多司法体系中,缓刑通常附带一定的条件,比如定期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等。 如果你想在缓刑期内去外地,通常需要得到相关司法机构或社区矫正部门的批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提供外出的正当理由,比如工作需要或家庭紧急情况。 建议你...
回答于 2024-12-16 13:43
批捕后取保候审和批捕前取保候审是中国刑事诉讼中的两种不同阶段的程序措施,主要区别在于采取措施的时间点和法律程序。 时间点不同:批捕前取保候审:是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在决定是否逮捕嫌疑人之前,选择让嫌疑人以取保候审的方式在社会上等待调查结果。批捕后取保候审:是在嫌疑人已经被批准逮捕之后,基于...
回答于 2024-12-16 13:43
在中国,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申请。对于打架导致轻伤的案件,是否能够取保候审主要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而不仅仅是对方是否谅解。 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包括: 案件的性质和情节:如果案件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通常更有可能...
回答于 2024-12-16 13:42
拘役和拘留是中国法律体系中两种不同的法律措施,适用于不同的情形。 拘役:拘役是一种刑事处罚,属于主刑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适用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刑事案件。被判处拘役的人通常在看守所服刑。拘留:拘留通常指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适用于违反治安管理等行政...
回答于 2024-12-16 13:41
刑事拘留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有案底。案底通常是指被判刑后留下的犯罪记录。刑事拘留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侦查、起诉、审判的顺利进行。如果在刑事拘留后,经过审判被判有罪,那么就会产生案底。如果最终没有被起诉或者被判无罪,则不会留下案底。
回答于 2024-12-16 13:40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其期限通常为12个月。在取保候审期间,案件仍在侦查、起诉或审判过程中。如果案件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被起诉,或者经过审判后被判无罪,那么在法律上就可以认为“没事”了。 但是,具体情况可能会因案件的复杂性和司法程序的进展而有所不同。如果案件被起诉并进入审判阶段,则需要等待法院的最终...
回答于 2024-12-16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