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一个几乎没人提到的点:没有足够的“意外”刺激大脑发育。 请注意,我这里的意外不是指车祸,癌症,家庭破产,父母离婚之类的大灾难(毕竟大事还是要求稳),而是指生活当中小小的不确定因素。 我看很多人都提到了小孩的日程被学校,补习班安排得满满当当,从而觉得孩子的抑郁是被累出来的。而我觉得恰恰相反,孩...
回答于 2024-09-15 15:48
听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生吃花生过敏。 小时候吃花生,他皮肤出现过敏红斑,严重的几次,身体腹泻不止,外加呼吸困难。 他家里人表现的很淡然。他们觉得,过敏嘛,小问题,多吃吃就习惯了。 自那时起,他对于入口的食物异常谨慎。超市采购食品,他都会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免花生及其制品。有时候,出门用餐,没法...
回答于 2024-09-15 15:48
这玩意不是很健康。 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 不断对外评价也好,在乎他人评价也好,是一种下意识的不断投射自我,同时强化自我肯定的过程。 可以理解为,脑子里有一堆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钢印、价值观和认知水平想象出来的“标准人类”,然后投射到外界他人身上,衡量他人并根据其与“标准人类”的表征偏差值来对...
回答于 2024-09-14 17:51
拖延,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暗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它不仅仅是懒惰或缺乏时间管理能力,更多时候,它是我们内心焦虑和恐惧的外在表现。 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时,大脑会自动评估它的难度和重要性。如果任务被认为是困难的、耗时的,或者可能导致失败的,我们的大脑就会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这时,大脑的杏仁核——负...
回答于 2024-09-13 21:54
人们对此的畏惧,无论是来源于过去的创伤回路,还是频繁的社交习得性无助,在根源上,主要是两个问题导致的。 1,缺乏严谨的思维基础(语义、逻辑表述和词汇量),能够精确的表述自己(的认知或感受)。 交流中,我们日常会发现,很多朋友对事务的描述,非常容易陷入模糊化的状态,或经常用一些常见的不精确词汇进行...
回答于 2024-09-11 17:01
隐藏得很深的真正要执行自杀的人是挺难被识别的。 但如果是关系很亲近的,大概能从反常中觉察到对方的意图。 就是对方突然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 比如情绪状态,平时很抑郁压抑的,突然变得豁然开朗,像是想开了,要好起来了一样的。这种不要掉以轻心,不要高兴得太早,得多观察留意。 如果平时很平静的,突然变...
回答于 2024-09-10 15:27
在国外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自杀致病理论,它们分别侧重神经生物基础、认知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 1、应激—易感模型(神经生物基础) 1999年由曼和他的同事提出。由于大部分有精神疾患者很少实施自杀行为,因此精神疾病不能作为预测自杀的指标。 他们则发现自杀者身上有某种自杀的易...
回答于 2024-09-10 15:26
了解自杀预警信号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步骤,以下是一些建议: 1、关注言语信号 直接表达自杀意愿:如果某人经常谈到自杀,如“我要自杀”、“活着没有意义”等,这是最直接且强烈的预警信号。 间接暗示:他们可能会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我要离开”等话语,这些也是自杀意愿的间接表达。 对死亡和绝望的议论:总是...
回答于 2024-09-10 15:24
很多人之所以能这么轻巧地说出“自杀是懦弱的表现”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语言的力量浑然不觉,不觉得自己会成为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相信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新闻报道:一位试图轻生者站在楼顶,引来了群众围观,其中个别群众甚至会对视图轻生者大喊“跳下来”“还在等什么,跳啊”“有种你就跳下来”“怎么还不跳...
回答于 2024-09-10 15:23
自杀报道可能对易感人群产生模仿效应,尤其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心理应对能力,而在接触到自杀信息后产生模仿行为。 韩国一研究组于2005年到2011年的7年间,对韩国自杀死亡的9万余人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期间因自杀而在电视和报纸上被连续报道一周以上的知名人士有13人,这13人自杀后一个月内自杀人数约...
回答于 2024-09-10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