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说一下那时候农村的情况,单身妈妈只有在大城市才有活路,农村是没有活路的。就是她的父母和家人很爱她,很照顾她,尊重她带着孩子自己生活的想法,她一个年轻女人带着两个女儿,母女三人的安全很难保证,农村没有什么生意可以做,也没有人有钱去外面吃饭,饺子也是很难吃到的。农村的收入基本就是靠种地,她这种外嫁出去的女人是没有地的,如果户口已经迁出去了,可能还村里也不接收她和她孩子的户口,因为一个村子的地就那么多,接收了她们,那下次从新分地就要从其它村民那里把地分走,如果赶不上分地,那她就要从自己的兄弟手里分地,就算她的兄弟能接受,她兄弟的媳妇儿也不会同意,她不是不回家,是老家没有她的容身之所
她身上背着女性的雷点:被丈夫抛弃,单亲带孩子,没有正经的工作。
臧健和出身的农村也不是什么小康先进村,只是穷苦偏僻的村子。自幼丧父,由母亲一人带着她和妹妹。
最难的时候,母女三人会上街乞讨。
这样的家庭背景根本不会有“生女儿好好培养,念书毕业干大事业”这样的观念,即使有,也没有资本托举。
相比读书上学,性价比更高的是找个好人家嫁了,依附于婆家好好生活。
这也是臧健和母亲对她期望。
所以当女儿在医院工作遇到泰国华侨丈夫时,母亲没有阻止,哪怕是知道女儿跟了他会远嫁,也依然没有阻止,甚至告诉女儿要收收性子,去了婆家少说话。
因为母亲知道男方是医生,家底殷实,这是臧健和最好的出路。
我相信泰国丈夫最初和臧健和在一起时是有爱情的,电影中臧健和也对他说过“你之前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但是男方是个妈宝男,对母亲言听计从,母亲用生儿子来判断女人的价值,那儿子也就听老妈的同样用这一点来判断臧健和的价值。
臧健和在香港见到泰国母子的同时明白了自己在男方眼中没有价值,生不了儿子,好好的原配妻子沦落到做妾。
为什么那一天她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留在香港?因为她被洗脑了,真的认为被离婚的错是来自于自己。
她不知道如何向母亲解释自己被离婚这件事,即使她很难过即使她不认可泰国母子的观点,她还是会把过错归结在自己没有能力生儿子身上。
因为没给丈夫生儿子,所以被离婚了。
这不怪臧健和,而是时代背景给女性思想的枷锁。
而之后的臧健和选择留在香港不回家也是在尽力想办法弥补对母亲的亏欠。
用钱弥补,或是用一个更靓丽的女儿身份来弥补。
她打三份工,腰伤舍不得去医院,因为每个月要给家里寄钱。
这个阶段的臧健和敢给家里寄钱、写信,但是仍然不敢告诉母亲自己被抛弃的事实。
因为工作是不固定的,生活是不幸的,依旧没有达到母亲的期望。
她什么时候回的老家?在她水饺生意做大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臧健和经济独立,还有了一份稳定的事业。
她打扮得光鲜亮丽,甚至还特地做了发型化了妆,坐在餐桌前的她,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她没有想着刻意隐瞒母亲和妹妹,因为她没有事先和孩子们对词,让她们跟着自己一起撒谎。
被问到丈夫,她数落男方的不是:妈,你觉得我能去做妾吗?
这句话臧健和在心里埋了五年,明明当初就想告诉母亲男方家庭有问题,逼着自己去泰国做妾,可因为母家没托举,自己没资本,让她没有底气在第一时间说出自己的委屈。
从做男方的附属品到为自己活,这条路臧健和走了五年。
或许在臧健和眼中自己最大的价值不是创办了湾仔码头,而是能够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在遇到把她们和生儿子划等号的另一半时,臧健和可以成为她们的托举和底气。
欢迎收藏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如需转载请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mgcjz.cn/article/1794.html
感谢您的支持,请随意打赏。您的赞赏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