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胆子,把“十几年的努力”这座大山从身上移开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位知友能做到“真的勇于尝试一些难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扩大自己的视野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坦然面对自己的困难。何为坦然,坦然的心态里是不以球进为成功和球没进为失败来定义自己,而是以客观的标准,球本就不该进(难进就是不该进)为基点,把自己的...
回答于 2024-05-30 20:30
俯瞰!也许正因为总是俯瞰自己,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就极其渺小,需要永无止境地用极其宏大的目标来满足自己。 一直在需要抓取自认为能寄托目标,目标崩塌信念也随之崩塌,再找一个目标放在那里,在心里给自己一种寄慰。
回答于 2024-05-30 20:26
我以前劝告悲观者就是如此。1、你不要太自负,你怎么知道一定不行。你都那么不自信了,却坚信事情一定恶化?你对悲观事件发生的绝对性,就是极大的自负。2、乐观,过程好 结果随机;悲观,过程不好,结果随机。为了得到结果一瞬间的不失望,就放弃那么多一瞬间?要知道人类就是无数瞬间,永恒也是无数瞬间。
回答于 2024-05-30 20:24
“知道”没那么容易。按阳明心学的说法,“知”到深处是自然“知行合一”的。不过我猜你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人们说到“知道”这个词时通常想表达的那个意思。我再想想为什么只是知道就足够吧。 知道了这件事,你将来很多决策都自然会有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引导你的人生体验发生变化。不需要你特别再去做很多“努力”。
回答于 2024-05-30 20:24
把心理学书籍当作“自我诊断手册”,究其实质,是认知偏差在作怪。 那么究竟存在哪些认知偏差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容我逐一道来。 首先,比较常见的是,“注意偏差”导致我们出现下意识的“选择性接触”信息。 阅读和学习心理学,咱往往会不自觉地重点关注那些描述心理亚健康或心理疾病的章节,然后将其与自己经历的情...
回答于 2024-05-30 20:17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与世界直接发生关系的学科,以及音美体劳等实践学科。
回答于 2024-05-30 20:15
学会发展自己的自尊,发展自己内在的评价体系,发展关心自己的能力,和别人建立有深度的关系……完成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而有些人可能会把价值感建立在更空的东西上,整天想着怎么让自己更像心理大师。只是在真的遇到问题之后会更难受。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给自己一点目标也能让自己感觉确定一些。
回答于 2024-05-30 20:14
学了心理学要多考虑自己能为自己的问题做点什么,怎么保护自己,给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 也有些人看了点讲原生家庭的东西,就回家不断和家人吵架。但吵到最后目标是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心里完美的父母,继续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给别人。 这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关系紧张,让自己也更痛苦。
回答于 2024-05-30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