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法律,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可以被仲裁的。仲裁是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仲裁来解决争议,而不必通过法院诉讼程序。
在中国,仲裁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只要争议的当事人双方同意将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提交仲裁,仲裁机构就有权受理该案件。
在仲裁过程中,仲裁机构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对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审理和裁决。双方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陈述意见,并在仲裁裁决后执行裁决结果。
仲裁的优势在于:
- 高效快速:相比于法院诉讼程序,仲裁通常能够更快速地解决争议,减少了时间成本。
- 保密性:仲裁过程和结果可以保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 专业性:仲裁机构通常由专业的仲裁员组成,他们对相关领域的法律和实务有深入了解,能够提供专业的裁决。
- 灵活性:仲裁程序相对灵活,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程序和仲裁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裁决作出,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结果。但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满意,也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
一言以蔽之,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的。仲裁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具有诸多优势,能够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专业和灵活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