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才能生效。未成年人指的是年满18周岁以下的个体,他们在法律上被认定为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需要法定代理人来代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定代理人通常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法定代理人必须给予明确的同意,才能使该行为生效。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他们在缺乏足够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受到不利影响。
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未成年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而进行民事法律行为,该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的,即使行为已经发生,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撤销或变更。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有些特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由未成年人自行进行,而无需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例如,未成年人进行日常消费、接受义务教育、进行劳动等行为,可以自行进行,不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限制。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确实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限制。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法律事务中得到适当的指导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