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将固定资产成本分摊到其预计使用寿命内的过程,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线法(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 = \frac{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
- 特点:
- 简单易行,每年折旧额相等。
- 适用于使用强度均衡的资产(如房屋、办公设备)。
- 示例:
设备原值10万元,残值1万元,使用5年,则每年折旧额为:
(10?1)/5=1.8万元
(10 - 1) / 5 = 1.8 \text{万元}
(10?1)/5=1.8万元
2. 工作量法
- 原理:根据实际工作量(如里程、产量)计算折旧。
- 公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frac{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预计总工作量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
某期折旧额=当期实际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某期折旧额 = 当期实际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某期折旧额=当期实际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特点:
- 示例:
卡车原值20万元,残值2万元,预计总里程50万公里,某月行驶5000公里:
单位折旧额=(20?2)/50=0.36元/公里
单位折旧额 = (20 - 2) / 50 = 0.36 \text{元/公里}
单位折旧额=(20?2)/50=0.36元/公里
当月折旧额=5000×0.36=1800元
当月折旧额 = 5000 × 0.36 = 1800 \text{元}
当月折旧额=5000×0.36=1800元
3. 加速折旧法
(1)双倍余额递减法
- 原理:以直线法折旧率的双倍乘以逐年递减的账面净值。
- 公式: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 =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 \frac{2}{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预计使用年限2?
(最后几年需转为直线法,确保残值不被突破)
- 特点:
- 前期折旧多,后期少,适用于技术更新快的资产(如电子设备)。
- 示例:
设备原值10万元,残值1万元,使用5年:
- 第1年:10×2/5=4万元10 × 2/5 = 4\text{万元}10×2/5=4万元
- 第2年:(10?4)×2/5=2.4万元(10-4) × 2/5 = 2.4\text{万元}(10?4)×2/5=2.4万元
- 第3年:(6?2.4)×2/5=1.44万元(6-2.4) × 2/5 = 1.44\text{万元}(6?2.4)×2/5=1.44万元
- 剩余账面值转为直线法分摊。
(2)年数总和法
- 原理:按剩余使用年数占年数总和的比率计算折旧。
- 公式:
年折旧额=(原值?残值)×剩余使用年数年数总和
年折旧额 = (原值 - 残值) × \frac{剩余使用年数}{年数总和}
年折旧额=(原值?残值)×年数总和剩余使用年数?
- 示例:
设备原值10万元,残值1万元,使用5年(年数总和=15):
- 第1年:9×5/15=3万元9 × 5/15 = 3\text{万元}9×5/15=3万元
- 第2年:9×4/15=2.4万元9 × 4/15 = 2.4\text{万元}9×4/15=2.4万元
- 依此类推。
4. 其他方法
- 递减法(如定率递减法):按固定比率对账面净值折旧,但需结合残值调整。
- 特殊行业方法:如矿业采用产量法,按资源开采量分摊成本。
- 税法规定方法:部分国家/地区有特定折旧规则(如美国的MACRS)。
选择依据
- 资产类型:技术设备适用加速折旧,房屋适用直线法。
- 税务政策:某些方法仅限财务核算,税务申报需按法规调整。
- 财务策略:加速折旧可推迟纳税,改善现金流;直线法则利润更平稳。
通过合理选择折旧方法,企业可优化资产管理和财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