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量选型的核心步骤
-
计算房间冷负荷
- 冷负荷组成:围护结构传热(墙体、门窗、屋顶)、人员散热、设备发热、照明负荷、新风负荷(如有独立新风系统则需单独计算)。
- 计算方法:
- 简化法:单位面积冷负荷法(如办公楼:100150 W/m2,商场:200300 W/m2)。
- 精确法:使用专业软件(如HAP、DesignBuilder)或《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的热平衡法逐时计算。
- 注意:需考虑建筑朝向、遮阳、使用时间、人员密度(如会议室 vs 办公室)等修正系数。
-
确定内机类型与参数
- 内机类型:
- 风机盘管(FCU):适合小空间(如房间、办公室),冷量范围1~10kW。
- 空气处理机组(AHU):适合大空间(如商场、展厅),冷量范围10~100kW+。
- 关键参数:
- 名义冷量(厂家样本标注的冷量,通?;诒曜脊た觯航?°C,回水12°C)。
- 水流量(需满足设备性能曲线,避免流量不足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
修正实际工况下的冷量
- 水温差影响:
若实际水温差与标称工况不同(如设计为5°C温差而非标准的5°C),需按以下公式修正:
Q实际=Q名义×ΔT实际ΔT名义
Q_{\text{实际}} = Q_{\text{名义}} \times \frac{\Delta T_{\text{实际}}}{\Delta T_{\text{名义}}}
Q实际?=Q名义?×ΔT名义?ΔT实际??
(例如:标称冷量基于ΔT=5°C,若实际ΔT=6°C,则冷量需乘以1.2)。
- 进出水温度修正:
若供水温度高于7°C(如9°C),内机实际冷量会下降,需参考厂家提供的变工况性能表。
- 系统匹配与校核
- 水流量校核:
确保水系统流量满足内机需求,避免因流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内机冷量不足。
G=Qc×ΔT(c=4.18?kJ/(kg\cdotp°C))
G = \frac{Q}{c \times \Delta T} \quad (c=4.18 \, \text{kJ/(kg·°C)})
G=c×ΔTQ?(c=4.18kJ/(kg\cdotp°C))
- 水泵扬程与管道阻力:需与系统设计匹配,避免因水力失调影响末端设备性能。
二、关键注意事项
-
冗余设计:
- 冷量建议预留10%15%裕量(如计算冷量为5kW,选型5.56kW),应对极端天气或负荷波动。
- 避免过度冗余(如超过20%),否则会导致设备频繁启?;蛐式档?。
-
噪音控制:
- 高冷量内机通常伴随更大风量,需校核噪音值(如卧室≤40dB(A),办公室≤45dB(A))。
- 选择低噪音型号或加装消声措施。
-
节能性优化:
- 优先选用变频风机盘管或变流量系统,适应部分负荷时的节能需求。
- 考虑温差放大设计(如ΔT=6°C代替5°C),减少水泵能耗。
-
安装限制:
- 检查吊顶空间是否满足内机尺寸(尤其是AHU机组)。
- 冷凝水排放坡度、检修口位置需提前规划。
三、案例说明
项目场景:某办公楼标准层,房间面积20m2(无新风),计算冷负荷2.4kW。
选型步骤:
- 冷量需求:2.4kW × 1.1(冗余)= 2.64kW。
- 选择设备:选用名义冷量3kW的风机盘管(如某品牌FP-34)。
- 工况修正:若实际供水温度为8°C(非标称7°C),查厂家性能表冷量衰减至约2.8kW,仍满足需求。
- 水流量校核:
G=3?kW4.18×5≈0.144?m3/h
G = \frac{3 \, \text{kW}}{4.18 \times 5} \approx 0.144 \, \text{m3/h}
G=4.18×53kW?≈0.144m3/h
确认系统支管流量分配可覆盖此需求。
四、总结
- 核心逻辑:冷负荷计算 → 设备选型 → 工况修正 → 系统校核。
- 避坑建议:直接按面积估算冷量易出错,需结合建筑功能与使用场景;复杂项目建议委托专业暖通工程师进行负荷模拟与水力计算。
- 规范参考:中国《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规范》(GB50736)、ASHRAE Handbook(国际项目)。
若有具体项目参数(如建筑类型、区域气候等),可进一步细化选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