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简称陇。
甘肃和陕西一样,也是地域制衡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甘肃是中国各省中最狭长的,中间最细,两头大的不规则形状,甘肃还和蒙古共和国有接壤(将新疆与内蒙古恰好隔开),甘肃还有一个陆地面积第二大城市-酒泉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如果单论面积,它能排在所有省级区域第十二,可见其地域辽阔(去年去大西北旅游,走了三四天,定位显示都在酒泉,我都怀疑甘肃是不是就是兰州加酒泉了).这也造就了甘肃横跨了多个不同地理带,甘南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湿热,山清水秀(崆峒山就在这里,崆峒山比较低调,它其实是道教的开山鼻祖)。甘肃的最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干燥少雨,荒山戈壁。中部地区是黄土高原。三种不同地理条件差异显著区域为何被合成了一个省份管辖,原因就是它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价值。甘肃是中部控制西北交通的咽喉地带,从“甘肃”二字就能体现出来。甘肃的名字是由甘州和肃州合并而来的。甘州,今天的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它是中国通往西北的重要咽喉,所谓的河西走廊,大部分都在甘肃境内。
古代的西域,辐射范围大概就是如今的西北三省。自古以来,肃州与西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当初汉武帝派遣大将军霍去病打通西域,拿下了酒泉,等于掌握整个西北的主动控制权,汉武帝高兴地赏御酒四十坛,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酒泉因此得名。我们看到甘肃的来由就是甘州与肃州,去管理区域主要是河西走廊这一块,但是我们都知道,甘肃也称之为陇,那么为什么要将“陇”的一大块划入甘肃?
陇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和军事要冲。陇地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而酒泉(肃州)是汉族实际控制的最后一站,中间有兰州相连,所以从陇地到兰州再到酒泉这就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战略输出大通道。自古以来,西部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这部分人对中原文化和统治其实不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历代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所以对甘肃单独设立为省,直接管辖,以示其重视。同时酒泉这个位置有其特殊性,酒泉刚好在新疆、内蒙和青海的重心地带,对其具有很强的辐射震慑力,也刚好隔开了内蒙与新疆;而平凉市是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东邻陕西咸阳,南接陕西宝鸡,北与宁夏固原毗邻。所以它的存在就是能够对宁夏和部分对西藏有威慑力。
甘肃这种哑铃形状也是历经了多年的分家变迁才发生的!1928年,青海省成立的过程中,由于青海省没有比较大的城市,将甘肃省的西宁地区划入了青海省。西宁地区脱离了甘肃省,并且成为了青海省的省会。至于宁夏省,则基本上是从甘肃省的辖区内脱离的。宁夏省管理的大部分辖区,原本隶属于甘肃省。经历这一次分家以后,甘肃丧失了相当一部分管辖区。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与局限性,行政区划也会根据当时实际需要而发生变化。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开始进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时期。当时,北方四省的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上都是发展偏慢,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所以在50年代初期,国家先后撤销了宁夏省、绥远省等4个省份。宁夏省的部分地区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另一部分则重新划入了甘肃省。到此为止似乎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已经基本完成。
3年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宁夏自治区成立,宁夏与甘肃省再次分家。经历了这一次分家以后,其实甘肃省的行政轮廓已经和现在的情况非常接近,在60年代末期,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内蒙古的东部划入了黑吉辽三省,西部则划入了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当时,甘肃省的管辖区进一步扩大。但这样的情况大约维持了10年时间,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各方面局势的好转,内蒙古划分给周边各个省份的地区,先后又收了回去。至此,甘肃省的行政轮廓彻底形成。
所以,甘肃设置行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从国防军事战略上考量的。第一点就是甘肃的设立确保河西走廊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其次甘肃狭长的区域划分,只有一条走廊,没有腹地来倚靠,想独立也很难独立。甘肃东临宁夏,北靠蒙古,西接新疆,南对青藏,是西北地区没有以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所以它就像插入西北的一把钢刀,对新、青、蒙做钳制,也切断了(内)蒙古与青、藏之间的联系,包括新疆与宁夏之间的联系。当然,甘肃的设立不仅仅有防止分裂的考虑,更辐射了西部少数民族区域,使得他们更有民族凝聚力。
最后我们看到甘肃最北端其实是与蒙古国为界的,并且恰好将新疆与内蒙古相隔开了不得不说,这也有趣!这就是马鬃山镇!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历史原因马鬃山地区只要在某一王朝控制之下,其大多数时间均归属于由明水偏向东边的甘肃或蒙古方面一侧,很少归属于偏向西边的新疆西域一侧。
甘肃与青海是以祁连山为界山。